近年来,国家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,中央和地方投入的资金规模以万亿元计。这些资金对“三农”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,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着各种乱象:有的大钱小用,有的花钱无用,有的有钱乱用,甚至还出现了一些“领补贴专业户”。(11月30日新华网)
近年来,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高速推进,并且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,国家为之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政策,惠农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加大,覆盖到基层农村民生事业的方方面面。
然而,在实践中,作为社会的弱势阶层,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却时常被侵害。不少惠农政策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走了样,出现种种乱象:有“大钱小用”、“花钱无用”、“有钱乱用”的,还有“领补贴专业户”扎堆的,甚至成为一些基层干部优亲厚友、谋取私利的工具,滞留、截留、挪用、挤占等腐败问题屡见不鲜,由此涉及的职务犯罪领域也呈多元化,一起又一起“坑农”事件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、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。
“惠农”变“坑农”,谁之过?事实上,为了确保涉农惠民资金安全,国家对涉农惠民资金的使用、管理等,有着明确的规定和配套的监督机制,各地也一直在下大力气治理涉农腐败问题,但“惠农”变“坑农”的乱象始终难以消除。之所以如此,表面看来,是由于惠农资金管理多头,种类多、分布散、标准低,一些地区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和使用,导致“惠农”变成“瞎折腾”;或者惠农资金管理不规范、不严格,存在“漏洞”和“盲点”,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,导致“惠农”沦为“坑农”。究其根源,主要在于权力过于集中、缺乏有效监督、司法惩治力度不大,以及个别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,不能正确看待手中权力,进而出现“乱作为”或者“不作为”。
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,国家的惠农政策将会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实在,如何确保资金不截留、项目能落实、政策不走样,是各地亟需面对解决的问题。笔者认为,避免“惠农”沦为“坑农”,确保惠农政策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生根,关键是要“依法治农”、“依法惠农”。要从严查处,既要“露头就打”也要系统整治,用严查严打的威慑力,提高干部的责任感、使命感、紧迫感,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;要从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入手密织制度笼子,通过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法规制度,让惠农资金管理更加规范,综合效益更加突出。
重要提醒!!内容中联系方式并非本站联系方式,报名咨询的学员请与下面最新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咨询报名-以免损失!
>>长期招聘兼职招生代理人员,项目合作,团报优惠咨询,有意者请联系我们 >>咨询:13312524700(可加微信)。
云南地州中心:◆咨询电话:0871-65385921、17787865775 冯老师、 王老师(微信报名:17787865775)
总部报名地址: ◆昆明市-五华区教场东路莲花财富中心10楼;网课试听:ke.xuekaocn.cn
地州分校: 大理分校 丽江分校 迪庆分校 怒江分校 红河分校 临沧分校 玉溪分校 文山分校 保山分校 德宏分校 昭通分校 普洱分校 版纳分校 【各地州学员请加老师微信咨询报名,电话(微信):133-1252-4700】;【2021年云南省成人高考>>立即报名】
职业技能考证:心理咨询师、健康管理师、茶艺师等更多>◆咨询电话:133 1252 4700(微信)
公考培训咨询:◆国考云南省考公务员/事业单位面授培训,咨询电话:133 1252 4700 (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