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放到一个客观冷静的公共平台上,法院与政府都能实现充分的有效表达,以公众为代表的第三方也可以各抒己见、畅所欲言,共识度才会最大限度提升。
据报道,12日,广东东莞市第一法院在《东莞日报》刊登了一则拍卖公告,而后东莞寮步镇政府则于14日和15日连续两天在该报发表声明,公开指责法院的判决罔顾事实,一意孤行。具体来说,该镇政府辖区内的一宗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,在法院拍卖中未注明“标的物详细情况”。镇政府方面认为,该地块属于国有划拨用地,并非被执行人的财产,存在“权属不清”的问题,一旦强制执行容易产生风险。比如,被拆除的风险,以及村民可能的维权。
政府“杠”上法院,确是一桩新鲜事。以往,民告官的案件中,舆论习惯性地觉得“公权没理”,至少要以最严苛、最挑剔的目光检视政府行为。但这次不同了,镇政府的声明给人以“暖男”的错觉,担忧的似乎是拍卖之后受让一方的权益。对此,相关的事实与法理依据,仍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、澄清。我们期待的是,公断之外的剖析,能给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的建设更多的思考维度与空间。
一方面,法治政府首先是责任政府,面对职责范围内的纠纷,有举证与说明风险可能性的义务。比如,此案中的政府部门并非直接被告,利益标的方是属于一家企业的财产。然而政府对于投资方有监管责任,特别是国有土地的权属问题、违章建筑问题,以及地块本身的欠款问题,都会实质性牵扯到交易的风险。如果不加以提醒,交易人仅凭对法院判决的单方信任,很容易造成不确定的后果,反过来损伤法治的公信力。
另一方面,监督者依旧离不开被监督者。从冤假错案的纠正,到上级法院的改判、发回重审,以及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机制等,我们的法治体系已有较为完善的“纠错功能”。这里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,正是此案中浮现的政府对法院权力的制衡,因为以往强调过多的是相反的逻辑,也即法院对政府行为的纠偏。毕竟,常识给人的感觉是政府更可能任性,法院更容易公正。事实上,只有相互制约、适时补位,才能形成公共权力之间的长期有效平衡,从而取代单方面的信任,对冲不必要的放纵。
从这个角度看,政府权力并非单方行使,还会在与司法、立法机关的互动中运用。但是仍需强调的是,行使与运用的手段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。这次镇政府的发声,依托的是当地的官媒,多少让人忌惮是不是“自说自话”。只有放到一个客观冷静的公共平台上,法院与政府都能实现充分的有效表达,以公众为代表的第三方也可以各抒己见、畅所欲言,共识度才会最大限度提升,真相与评判的尺度才会被最大限度接受。反过来想想,倘若真能触发围绕判决的理性讨论,岂不是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?
重要提醒!!内容中联系方式并非本站联系方式,报名咨询的学员请与下面最新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咨询报名-以免损失!
>>长期招聘兼职招生代理人员,项目合作,团报优惠咨询,有意者请联系我们 >>咨询:13312524700(可加微信)。
云南地州中心:◆咨询电话:0871-65385921、17787865775 冯老师、 王老师(微信报名:17787865775)
总部报名地址: ◆昆明市-五华区教场东路莲花财富中心10楼;网课试听:ke.xuekaocn.cn
地州分校: 大理分校 丽江分校 迪庆分校 怒江分校 红河分校 临沧分校 玉溪分校 文山分校 保山分校 德宏分校 昭通分校 普洱分校 版纳分校 【各地州学员请加老师微信咨询报名,电话(微信):133-1252-4700】;【2021年云南省成人高考>>立即报名】
职业技能考证:心理咨询师、健康管理师、茶艺师等更多>◆咨询电话:133 1252 4700(微信)
公考培训咨询:◆国考云南省考公务员/事业单位面授培训,咨询电话:133 1252 4700 (微信)